5月19日—22日,山東省電子信息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國產L精品國產亞洲區久久院長張建臣率隊,帶領省內7所院校教師,赴北京、深圳調研新紫光集團、清華大學、北京科技職業大學、罷頒嘗華星、金譽集團、深圳職業大學等高科技公司與高校,旨在以創新融合探索教育教學新路徑,賦能“大思政課”建設,提升人才培養實效。
此行深入領略了我國在集成電路、半導體及職業教育領域的成就,引發對思政課改革的深度思考。
科技創新的力量與擔當。當下,科技飛速發展,集成電路、半導體等前沿領域無疑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新紫光集團在半導體存儲芯片等領域的技術突破,是國家高科技破局的有力支撐。科研人員“勇闖無人區”、“甘坐冷板凳”的執著追求與協同創新精神,正是思政教育的鮮活素材。應將其融入教學,培育學生科技強國的家國情懷。
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是產教融合典范。其先進設施與理念,使學生能通過實踐項目接觸產業前沿,參與真實芯片設計與制造,打破學術與產業壁壘,畢業生能迅速成為產業的中堅力量。這啟示我們在思政課教學中須超越課堂講授,注重理論與實踐、校內校外結合,深入社會大課堂,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品格。
職業教育的廣闊前景。北京科技職業大學和深圳職業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在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注重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師資建設;創新思政課特色實踐教學;強化職業道德與技能培養,緊密校企合作提供實習就業渠道。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思政教學應深度融入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技能報國”理想,厚植責任擔當。
智能制造的高效與精準。罷頒嘗華星的無人生產線展現了智能制造魅力:機器人精準作業,效率高、質量穩,是“國之重器”與科技創新的生動體現。這些“新質生產力”將是未來的產業主流,新技術要求勞動者提升技能適應變革。思政課需助力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培育以創新應變的時代意識,培養敢闖會創的青年人才。
此行開闊視野,增強對高科技發展與職教改革的信心。學校應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銜接,融入“信創+”、“礎濱+”,注重家國情懷,培養新時代創新人才,打造職教新生態。思政工作者須轉變理念,學習新知識技能,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思政教育的溫熱故事,注重思政育人、實踐育人,打造學生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政“金課”,培養兼具專業本領與家國情懷的創新人才,深入推進“大思政課”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同勝)